近期,景德镇陶溪川球磨美术馆举办了一场名为“覆·补——宿利群新作展”的大型展览。众人纷纷好奇,这场展览到底有何特别之处?同时,艺术家宿利群在作品中巧妙地融入了哪些创新的想法?不如亲自到现场一探究竟
展览基本信息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景德镇陶文旅集团联合举办了此次展览。在这个展览中,美术评论家杜曦云担任了策展人的角色,而设计师曹雅楠则承担了展览的整体设计工作。根据中新网的7月14日新闻报道,本次展览展示了宿利群创作的超过80件(组)油画、水墨画、手稿和装置艺术作品。陶溪川球磨美术馆被选为此次展览的举办地,这里为展览营造出了一种别具一格的艺术气息。
创作核心主题
杜曦云指出,宿利群近期创作多聚焦于传统陶瓷,其中破碎、覆盖与修补等元素频繁出现。他因对美的热爱而感到惋惜于那些精致的陶瓷碎片,并不断提出疑问,于陶溪川之地向观众提问。在艺术创作与知识探索的道路上,他不断变换角色,最终回归艺术家的本质,从美学视角出发,阐述对历史与文化的深刻感悟。
独特呈现方式
马赛院长提到,此次展览通过“绘画与瓷器”的对比手法来展示。绘画作品旁边陈列着相应的实物,观众得以对比瓷片的残缺与画面的意境,体验宿利群“由器物至画作”的创作过程。这种展示形式使得观众能更直观地把握艺术家的创作思想,同时也凸显了“瓷画相互转化”的独特艺术特色。
偏爱残器创作
宿利群对那些不完整的器物情有独钟,他认为这些破损之处能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他利用大漆来修补瓷片,接着运用水墨画技巧恢复其纹理,最终使得画面呈现出一种既残缺又不失再造之美的独特韵味。他来自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壁画专业,2016年,他突然有了画古瓷碎片的想法,于是便踏上了前往景德镇的旅程,深入探索瓷器文化的深层次内涵,而陶溪川则成了他灵感的摇篮。
不同楼层作品
B1层展出了许多新作品,这些作品将放大的黑白影像贴在了画布上,原有的颜料被覆盖,同时还有2019年的小幅水墨画作展出。《陶溪川的彩虹路》这幅画描绘了那个热门打卡地,同时也是作者九年来创作的地方。一楼的作品以组合形式呈现,而二楼则主要展示了由二十多年积累的44件修复器物组合而成的装置作品《蚕》。
作品深层寓意
宿利群觉得陶瓷仿佛饱含着生命的力量,宛如蚕茧一般。后人将破碎的瓷片重新拼接,让碗重新恢复生机,这便是生命的循环往复。陶溪川球磨美术馆过去显得破败不堪,宛如破碎的瓷器,经过一番改造后重获新生。他的作品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让观众体会到陶瓷文化的生命传承与演变。
关于宿利群作品中所展现的生死循环这一核心议题,您有何独到见解?若您觉得这部分内容尤为引人入胜,不妨给予点赞以示鼓励,并且可以向周围的人进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