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长于长江边的朱老先生,耗时五年光阴完成《太平祥和图》绘制,其中呈现80年前渔民分段卖鲥鱼的情景呀,这情景恰好折射物质匮乏时日生活智慧呢。张爱玲笔下流出“鲥鱼多刺”感慨,此感慨跟靖江人沉着应对细刺的生存理念,构成耐人琢磨对照哟。
渔市旧俗
长江沿岸,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渔民们处理鲥鱼会采用独特的分段销售方式,鲥鱼是一种长约60厘米的洄游鱼类,难以整条售出所以常见渔获会被切成数段放置在木盆中,在以物易物的交易模式下,两斤麦子就能换得一斤鲥鱼肉,这一交换比例反映出当时粮食与江鲜的价值平衡。
梅雨时节,码头总是阴雨连绵,头戴斗笠的渔妇会用芦叶覆盖部分鱼段,以此用来保鲜。周边乡镇的居民是这里的主要买主,交易工具是陶碗和竹篮,他们会仔细挑选符合心意的部位。这项解决了鱼类保鲜难题的销售方式由此出现,让普通百姓可以在手头粮食有限的情况下,换取珍贵的蛋白质 。
文人与鲥鱼
在《倾城之恋》里,张爱玲精心设计了花雕蒸鲥鱼,它映射着上世纪三十年代沪上人家的饮食审美,这位出生于1920年的作家深谙烹饪之道,选用绍兴花雕和火腿薄片搭配鲥鱼,创造出层次丰富的风味,在其著名的人生三恨中,鲥鱼多刺位列第二,足见对其又爱又恨的复杂情感。
处于1930年代的上海公寓里,能够享用整条鲥鱼的家庭,数量是不足百分之一的。张爱玲家配备有扬州厨子,这位厨子常常采用清蒸手法,以此来保持鱼鳞的完整。在蒸制的时候,鱼鳞下面的脂肪会融化,进而渗入到肉质当中,而这种独特的风味,成为了海派美食方面的重要记忆。
靖江食俗
居住在沿江的靖江人,发展出了独特的鲥鱼处理技艺,他们坚持保留那银光闪烁的鱼鳞,当地人把它称作“美人衣”,在1980年代,当地老师傅传承的古法有要求,要选用三年陈火腿,和新鲜猪网油共同进行蒸制,在蒸汽氤氲当中,完成风味的完美融合。
春风拂面时,靖江的家家户户,无不飘荡着蒸鲥鱼的香气,主妇们会把处理过的鲥鱼,放置在青花瓷盘当中,用半透明猪网油覆盖后,以猛火急蒸,出锅那一刻,鱼鳞和网油全都化了,只剩下琥珀色油脂,浸润着雪白鱼肉,形成视觉与味觉的双重享受。
季节的馈赠

有一句谚语叫“杨花飘,鲥鱼到”,它在长江流域流传得非常广泛,每年谷雨前后 ,杨花就会纷纷飞舞,与此同时鲥鱼也会进行洄游,这种与时节相关的美味窗口期仅仅持续二十多天,渔民得抓住这短暂的汛期去完成全年最为重要的捕捞作业 。
洄游期的鲥鱼,体内积蓄脂肪,足足充足,银鳞耀目,肉质丰腴,它们固执地保持鳞片,完整无缺,即便触网,也不退缩,这种特性使得鲥鱼在清明到立夏这期间品质最佳,成为老饕们翘首以盼的春季限定美味。
美人如鱼
在《玉米》系列里,作家毕飞宇塑造的柳粉香,相似于在乡村游弋着的“美人鱼”,这个角色具备水乡女子所特有的灵动眼波,她的目光冲破乡村常见的呆滞,在眼风转动之间带有不容易被察觉的挑逗,这类美契合1980年代的审美标准,好像手工上色的老照片一样令人难以忘怀。
于王家庄的稻谷田间,柳粉香这般的女子,恰似短暂驻足的鲥鱼,她们于特定年代绽放独特的光芒,伴随时代的变迁,渐渐隐没入尘烟,这些美丽生命的消逝轨迹,和鲥鱼在1990年代的陡然消失,构成奇妙的呼应。
时代变迁
在1985年的春季,身为实习教师的那位作者,于靖江小城生活了月余,然而却和当地的江鲜失之交臂,那时县城照相馆橱窗里有着手工上色的水乡女子照片,与四星饭店的三鲜馄饨一同构建成青春记忆,这种擦肩而过所产生的遗憾,成为时代变迁的生动注脚。
鲥鱼終于在楊花飞絮的時節全然消逝,仿若那些漸走渐遠的美人傳聞。朱老先生筆下的漁市場景,張愛玲文字裏的蒸鱼香味,皆凝結成特定时期的文化符號。當我們重拾這些記憶時,實際上是在打捞沉落在時間長河中的生活本子。

各位阅读的人,你们有没有曾经和某样珍贵的东西相互错过,等到记起来的时候却已经没有地方能够寻找了呢?欢迎在评论区域分享你自己的事情,要是感觉这篇文章触动内心的话,请不要吝啬点赞并且转发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