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新势力竞争格局,正暗暗发生变化,在何小鹏宣称小米是“好哥们公司”之际,这场智能电动车范畴的联合、对抗协作,已然步入全新阶段。
行业竞争格局演变
现阶段,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然从百家争鸣步入了淘汰赛时期,依据乘联会给出的数据而言,在2023年的时候,中国市场当中正在售卖的新能源品牌数量超过了80个,然而前十名品牌的集中度已经达到了78%,何小鹏所预言的“最终存活5家”正在一步步地得到应验,这样的一个判断是基于对于研发投入、供应链把控以及用户运营能力的综合考量而产生的 。

补贴退坡,资本回归理性,二三线品牌生存空间日益收窄,2023年以来多个品牌宣布停产或退出市场,头部企业凭借技术积累和规模效应持续扩大优势,这种市场集中化趋势在全球范围内同样明显,欧洲和美国市场也呈现类似发展轨迹。
何小鹏的兄弟公司论
何小鹏提出“兄弟公司”概念,这反映了头部车企对于竞争的新认知,在10月交付量双双突破4万台的这种背景之下,小鹏和小米的竞争关系更为微妙。这样的表述既是对行业当前现状的一种承认,同时也是对未来格局的一种预判,而且还暗示着头部企业有可能形成某种竞合关系。
称小米为“兄弟公司”,这可不是简单的客套,2023年小鹏跟大众汽车达成了技术合作,这已然展现出了开放的态度,何小鹏的言论延续了这种战略思维,这表明在智能电动车领域,企业之间的关系正在从单纯的竞争转变为竞争与合作同时存在。
小米造车的必然性
何小鹏在2017年就做出预判,小米一定会进入汽车领域,小米集团具备成熟的智能生态系统,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截至2023年6月,小米AIoT平台连接设备数达到6.18亿台,这些资源为造车提供了独特优势,让小米能够快速构建车家互联体验。

小米于硬件整合方面积累深厚经验,小米在成本控制方面积累深厚经验,2022年时小米旗下研发投入达到160亿元,这些能力能够迁移至汽车制造领域,尤其是在三电系统这一核心领域,特别是在智能座舱这一核心领域。自2021年宣布造车以来,雷军带领的小米汽车团队,已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了年产能30万辆的工厂。
造车行业的艰难现实
何小鹏直言“要是坑朋友那就可以建议其去从事造车行业”,这讲出了该行业残酷的实际状况,造车是需要极大数额资金予以支撑的,蔚来汽车的李斌曾表明“要是没有200亿资金就别想着去造车”,并且随着竞争程度的不断加深,实际投入是远远超过预先所期望的,这给刚刚进入该行业的人塑造了非常高的门槛。
除了存在资金压力,供应链管理更是有着巨大挑战,2022年出现芯片短缺这一情况,2023年锂电池价格产生波动,使得许多车企饱受困扰,与此同时,智能化研发需要进行长期投入,小鹏汽车在2022年研发支出达到52.1亿元,这种持续投入能力不是一般企业能够做到的。

交付数据背后的较量
10月交付的数据,揭示了两家企业的发展态势,小鹏汽车月交付量为42013台,此月交付量创历史新高,连续两个月站稳4万台大关,其2025年1到10月累计交付355209台,同比增长190%,显示规模效应开始显现。
就小米汽车而言,身为后来者,其交付量持续超过40000台,此表现颇为亮眼,这一数字对于发布不到一年的新产品来讲,堪称是一种突破,这证明小米品牌影响力以及产品定位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两家企业在同期的交付量相近,这预示着未来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未来合作可能性
将背景设定为智能电动车核心技术研发有巨大投入,此时企业间合作成为理性之选,小鹏与大众技术合作已开创业内先河 ,此模式可能在更多企业间被复现 ,尤其在自动驾驶以及芯片等投资周期长的领域 ,合作研发能够分担风险与成本 。
另一合作方向是供应链协同,动力电池占电动车成本约40%,集体采购能增强议价能力,同时企业间在充电网络建设、标准制定等方面有广阔合作空间,何小鹏的“兄弟公司”表述或许正为未来某种形式的合作埋下伏笔。
当智能电动车竞争一天比一天更激烈的此刻,您觉得车企相互之间是应当更看重竞争呢,还是合作呢,欢迎于评论区把您的观点分享出来要是认为这篇文章有价值的话,请点赞给予支持并且将其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