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央视等媒体多次曝光网购平台的问题,其中不少商家将普通食品伪装成各种所谓的“神奇”商品,他们通过夸大这些商品的功效,诱导消费者以高价购买。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一问题的具体情况。
虚假宣传乱象
在目前的网络购物平台上,部分商家缺乏道德底线。他们把一般的食品装扮成“保健酒”“增高粉”“瘦身咖啡”等,还宣称鱼油、代用茶等产品能预防或治疗疾病。一些品牌还假借“营养师”“知名专家”的头衔推销产品,诱导消费者以高价购买,使得不少消费者上当,损失了钱财。
监管部门提示
8月4日,市场监管总局与中国消费者协会一同发出警示。一般食品不能宣称有保健作用,更不能提到疾病预防和治疗。尽管保健食品有特定的保健效果,但它们与普通食品不同。依照《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规,食品标签和说明书不能包含虚假信息,《广告法》也明确规定禁止食品广告宣传其治疗效果。
食品法规界定
《食品安全法》明确指出,食品用途仅限于食用,而治疗用品则不属于此范畴。通常情况下,未经“保健食品”批准的食品,不得宣称具备保健或治疗功效。比如,有些商家声称普通代用茶可以治疗疾病,这种行为显然是违反了法规的。面对这类宣传,消费者应当提高警惕,切勿轻信。
食品界限区分
普通食品和保健食品有明显的界限。前者主要提供人体所需的基本营养和能量,后者则针对特定人群,有助于调节身体机能,但并不用于治疗疾病。然而,遗憾的是,一些不良商家为了追求利益,故意模糊这两种食品的界限,导致消费者难以辨别,最终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商家不良手段
某些商家在售卖普通食品与保健品的过程中,手段极其卑劣。他们不是直接声称普通食品能保健,就是通过暗示让消费者误以为普通食品有保健效果;又或者他们夸大保健品的效果,利用人们对疾病的恐惧,编造科学实验等手段,宣传的功效超出了规定的范围。例如,他们声称某些保健品能“降压”“抗癌”,使得众多消费者盲目跟风购买。
消费者应对建议
消费者应当仔细检查自己的健康状况,若感到不适,应及时就医,切不可盲目相信广告,随意购买产品。在选购保健品时,一定要辨认清楚并核实“蓝帽子”标识和批准文号,依据产品的保健功效和适用对象做出明智的选择。我国对虚假食品广告实施严格禁令,消费者需保持高度警觉。
在咱们的生活里,是不是有过食品广告夸大其词的情况?如果您觉得这篇内容对您有所启发,不妨点个赞,顺便也转发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