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好奇,乐观者和悲观者在展望未来时,他们的思维活动竟然有着如此明显的不同?这项研究揭示了众多关于人际交往和未来认识的复杂奥秘。
研究背景与方法
参考消息网在7月26日发布了一则报道,据英国《卫报》网站7月21日的报道,日本神户大学的柳泽邦昭等研究人员近期获得了一项新的研究成果。他们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指出,通过向87名参与者发放问卷,他们对该群体的乐观程度进行了评估。在扫描实验进行时,研究人员请参与者们想象一些未来的生活场景,这些场景中既有令人愉悦的,例如一场壮丽的环球之旅,也有令人悲伤的,例如思考死亡的画面。
乐观者大脑活动相似
研究团队发现,乐观的成员在大脑特定区域的活跃模式上存在较高的相似性。柳泽邦昭认为,乐观者在形成对未来的看法时,似乎运用了相同的神经结构,这反映出他们具有相似的心理处理方式。这种现象或许能解释为何乐观者在社交场合中往往更为得心应手,因为他们思维节奏一致,更容易形成深刻的直观联系。
悲观者大脑活动多样
悲观者的思考方式千变万化。有时候,当悲观者深陷于消极的氛围中,他们会感到更多的焦虑;而乐观者则在社会普遍认同的目标框架内展望未来。然而,悲观者由于个人原因与这些目标存在偏差,他们对未来的看法因此呈现出多样性。研究团队发现,乐观者之间有较多相似之处,但那些不那么乐观的人对未来图景的想象却各具特色。
乐观者区分好坏能力强
研究数据表明,乐观者的前扣带皮层(MPFC)在应对正面和负面未来事件时的脑部活动更为突出。柳泽提到,他们更擅长区分对错,这种技能有助于他们维持心理的坚韧。英国伯明翰大学的莉萨·博尔托洛蒂教授进一步阐释,乐观者在描述负面事件时不如正面事件那样生动,同时,潜在情境对他们的作用也相对较小。
乐观不等同非理性
博尔托洛蒂教授指出,乐观并不等于不理智或是对现实的错误解读,它不是在改变我们观察事物的视角,而是在改变事物对我们产生的作用。如果我们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就盲目地认为事情不会出问题,这样做并无益处。然而,乐观情绪却能激发我们追求目标的内在动力。当我们深入思考可能出现的积极结果时,这种思考会激励我们为之付出努力。
研究意义与启示
这项研究为我们带来了关于乐观与悲观的新认识。我们通过了解大脑活动的差异,明白了为何乐观者在社交场合中更具优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学习到乐观者的思维方式。面对工作中的挑战或是生活中的难题,保持乐观的心态、辨别是非,或许能让我们更有效地应对。那么,你周围的乐观者是否在社交场合中显得更加从容?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别忘了点赞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