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偏爱将文化大革命描绘得过于美好,这种行为显然与我国对历史的客观评价不符,那么,这种心理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动机?我们确实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创作背景
2023年3月27日,下午时分,我坐在三亚候鸟归巢连锁公寓的诗书雅阁书房内,周围环境格外宁静舒适。我不仅是中国通俗文学研究会、辽宁省音乐文学学会、沈阳市作家协会的成员,还身兼新民市作家协会的常务理事和文联委员职务。在这样的身份背景下,我提笔记录下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四周静谧无声,带着对当前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我着手撰写这篇文章。
美化乱象
社会上充斥着一种不良风气,男女老少都被卷入其中。有人把文革时期称作“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时代,大肆搜集与文革有关的事件进行宣传。他们任意扭曲事实,篡改历史,仿佛在为那段动荡的十年寻找精神慰藉,过分夸大地宣扬那是一个理想化的社会阶段。这种做法明显是对历史真相的严重亵渎。
国家定性
我国对文革十年的评价明确,称之为“浩劫”与“动乱”。这场灾难使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给国家与人民带来了深重痛苦。国家对此进行的反思,客观且真实,赢得了众多民众的认可和支持。尽管如此,仍有少数人出于不良目的,无视国家的结论,一味粉饰那个时代。
利益目的
这些人最终揭示了他们的真实意图,他们不加限制地推广几部作品,目的仅仅是追求经济收益。这些作品甚至出现了二三种版本,很明显是企图通过美化文化大革命来获得经济回报,而不是真正认可那个时代。然而,他们竟然还狂妄地试图通过销售这些书籍来改变国家对该时期的看法,这实在是荒谬至极。
亲历者态度
文革时期的人们大多依然健在,他们对那段历史的真相有着深刻的了解,不会轻易被误导。谁又愿意再次走上那条路,重新经历饥饿和寒冷、失去自由的困境?问问那些亲身经历过的人,他们都会说那是一段痛苦的回忆,生活中处处受限,经济停滞不前,文化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时代本质
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局势不稳,矛盾不断,不仅文化遗产遭受了破坏,而且严重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在那个时代,许多人遭受压迫,不论身处何种职业,都无法享受到应有的平等待遇。那段时光,又有谁能真正感到快乐?又有谁能希望它再次上演
历史不容重复犯错,我们理应坚决抵制任何美化文化大革命的行为。大家是否认同,我们应当齐心协力,共同抵制这种歪曲历史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