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南的一个普通城镇走向国家的中央舞台,杨洋凭借自己的学习与教学生涯,描绘出一段饱含艰辛却光彩夺目的经历。她的经历,是众多追逐理想者努力拼搏的生动写照。
只身进京求学
杨洋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河南那个小镇,独自一人去北京读书。那时候的她,仿佛一粒细小却蕴含潜能的种子,在北京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播撒下未来的梦想。刚到北京时,生活诸多不易,连头发都懒得打理,但她并没有因此退缩。她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在国戏附中这个新起点,拼命吸收知识,为将来成为戏曲领域的专业人士,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求学“苦”字相伴
读书期间,艰辛是杨洋留下最显著的印记。练习基本功时感到乏味,遇到学业难题时倍感吃力,她都强忍着努力。每一次练习过程,每一场考试时刻,都成为她的磨砺。恰恰是这些艰难,塑造了她牢固的基本功,使她在戏曲领域稳步前行。
成为青年教师
杨洋经过多年奋斗,完成了从学生到青年教师的身份转变。教学组的同事对她抱有很高期待,盼望她能借助新教师的朝气去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当她真正站到讲台上时,便踏上了全新的工作道路。她清楚明白教师肩负重任,既要讲解专业学问,又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日常艰辛
杨洋的授课过程相当劳累。单是完成一次练习,她的声音就会变得嘶哑。一节课持续三小时,经常让她觉得身体被完全消耗。尽管如此,她从不发牢骚,而是用心对待每个学生,在技能操作上持续协助他们改进,为学生的发展投入了许多时间和心血。
关爱学生点滴
2023级戏曲形体教育专业的王若冰提到,杨洋老师是她最难忘的一位老师。有学生训练时受伤,即便是在深夜,杨洋老师也会立刻赶过去,陪学生去医院,并且一直陪着到结束。在她看来,这就是戏曲领域里老师和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传承经验的正常关系,她只是把老师曾经给予自己的关心和爱护继续传递下去。
培养综合素养
杨洋除了提供专业方面的指点之外,还为学生组织了英语角和读书会,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她觉得老师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匠人,而戏曲教育工作者尤其需要深厚的人文底蕴。她期望学生们能以更宽广的视野去迎接今后的教师生涯,在集体性的训练活动中,锻炼大家团结协作和不断进步的本领。
大家认为像杨洋那样既精通本行又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师,是否非常值得敬佩?倘若您的孩子正在学习戏曲,您是否期望他们能遇到这样的导师?欢迎大家发表看法,也请支持本文并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