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普查的进行,逐步揭开了悠久文明的神秘面纱,普查员们在艰苦的环境里不懈地探寻着历史的真相,他们究竟会遇到多少令人兴奋的发现?
漫天沙尘的前行
新疆的荒漠无人区中,沙尘肆虐。在胡兴军队长,也就是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研究馆员,所拍摄的视频里,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几乎半人高的行李包在狂沙中摇摆不定。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队员们依然坚定地朝着丹丹乌里克遗址前进,尽管沙尘遮挡了他们的视线,但这并没有动摇他们寻找文物的决心。
记者不久前有幸陪伴“四普”小组成员来到这里,目睹了他们日常工作的启动。沙尘飞扬,不仅对队员们的身体素质构成了挑战,更对他们的意志力进行了严峻的考验。他们紧握着工具,一步一个脚印,在沙漠中艰难地向前迈进。
遗址普查的过往
去年,队员们便从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出发,对周边数公里内的区域进行了彻底的考察。他们细致地记录了多处居住点的各种信息,为这次普查储备了珍贵的资料。尽管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验,但在面对那片广袤的荒漠时,每一次的调查都如同初次踏入未知的领域。
队员们多年前便跨骑骆驼,深入丹丹乌里克遗址展开考察。当时,受限于条件,诸多工作未能做到细致入微。如今,他们带着更先进的设备与技术重返此地,期望能取得更多丰硕的成果。
遗址旁的营地选择
正说着,和田地区的指导员,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助理馆员王二军,便邀请买提卡斯木·吐米尔一起去看看一个不同寻常的物品。这个物品两头尖尖,中间部分却鼓了起来。队员们对新发现的物品都十分关注,他们细心观察,不放过任何可能指向古代遗迹的线索。
胡兴军对扎营的位置做了介绍,提到他们决定在离普查遗址较远的位置搭设帐篷,这么做是为了防止留下痕迹,从而不影响接下来的文物考察活动。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队员们每一个决定都是为了更高效地保护与发掘文物。
古城发现的惊喜
丹丹乌里克遗址的北部区域,队员们开展了为期五天的详细调查,收获颇丰。他们发现了一座直径超过80米的圆形古城。这一发现,对于研究当地古代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该古城在形态、建造方法和建筑材料等方面,与沙漠中已发现的古城有着许多相似点。
经过对古城的深入探究,队员们对古代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建筑技术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古城就像一本尘封多年的历史书籍,静静地等待着队员们一页页地翻开,慢慢品味其中的深意。
新发现的成就感
在这次普查过程中,队员们取得了不少成果。她们找到了那些在“三普”中被标记为消失的文物所在地,并且对有关数据进行了修正。这一发现让那些人们以为已经消失的历史遗迹再次出现在了公众的视野中。
依据当地居民所给的指引,队员们顺利地找到了一处坐落在约2000米高海拔的山峰之上的岩画。在这批新近发现的岩画里,有一幅岩画旁长着一棵秀丽的山楂树,队员们亲切地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做“山楂树岩画”。这一发现让队员们深感,他们所投入的辛勤劳动确实没有白费。
年轻力量的成长
新疆在执行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任务期间,青年群体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像王二军这样的90后年轻人,他们初次涉足这一领域,主要负责对和田地区遗址点位进行复核,并在荒漠无人区进行了专门的调研工作。在伊弟利斯老师和胡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他们不仅学到了大量的考古学知识,还收获了宝贵的实际操作经验。
王殷杰对于能投身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内心充满了激动。这样的机会让他得以向专家请教沙漠相关的知识,同时也能亲眼见证那些以往只能从书中了解的文物。这些年轻人通过亲身实践,深刻感受到了前辈们的执着精神,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成长。
在这样的困难环境中进行文物普查,我们究竟需要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支撑?我们期待听到大家的看法和交流,同时,我们也欢迎大家对这篇文章给予点赞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