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想一下,将来就医无需采血,血钠检测变得简单易行,同时,心肌梗塞的治疗也迎来了新的曙光,这难道不是相当神奇吗?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揭晓天津大学与浙江大学的最新科技创新成就!
太赫兹波优势显著
太赫兹波位于微波与中红外波段之间,具有诸多优势。其能量较低,对人体组织无损害,且散射作用微弱。此外,它能够精确地探测生物结构的细微变化,因此被视为生物医学检测的理想选择。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太赫兹波存在一个显著问题,即易被水吸收,这对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造成了一定限制。
生物医学应用挑战
太赫兹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遭遇了两个主要难题。首先,必须解决复杂样本中水分子的干扰问题,因为生物体内水分广泛存在,导致太赫兹波被大量吸收。其次,需要实现穿透厚生物组织,以便进行体内探测。这两个问题长期制约了太赫兹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深入发展。
光声检测系统诞生
为了攻克难关,研究团队迅速展开了行动。他们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的检测系统,该系统巧妙地融合了光声检测和太赫兹光谱技术。系统具备发射太赫兹波的能力,并能以模块化形式工作。它能够激发血液中的钠离子振动,从而产生超声波。接着,通过超声换能器,这些信号被成功捕捉。利用这种光声检测技术,将太赫兹能量转换成声波,有效地解决了水分子对太赫兹波的干扰问题。
无针血钠检测实现
这款新型太赫兹光声系统功能强大。它无需抽血或做标记,即可对活体小鼠体内的钠含量进行实时监测。在人体志愿者的试验中,该系统也展现出了良好的效果,这表明它具备临床应用的前景和可能性,使得无需针头进行血钠检测成为可能。
心梗现状令人担忧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人数迅速攀升。即便患者接受了标准化的治疗,仍有相当一部分,即30%到40%,在接下来的五年内可能会遭遇心力衰竭、室壁瘤,甚至不幸猝死。这些情况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预期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难题。
心梗修复靶点发现
浙江大学傅国胜与赖东武教授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取得了一项新成果。在研究线粒体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心肌缺血损伤会引发线粒体功能异常,而这正是心梗恶化成心衰的关键因素。研究团队进一步揭示了线粒体肿瘤抑制因子1A(Mtus1A)在其中的关键调控作用,并发现其在心肌细胞中的表达量较高,这一发现为心梗后心衰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潜在的治疗靶点。
大家对这批科技突破对未来医疗领域可能产生的变革有何见解?不妨点个赞、转发这篇文章,并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