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大学团队成果登细胞,揭示病毒抑制机制

   2025-07-08 hh132貔貅贸易网580
核心提示:现有非核苷类抑制剂(如ERDRP-0519和AS-136A)能抑制麻疹病毒聚合酶活性,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上科大科研团队的此项成果不仅解密了非核苷类抑制剂的作用机制,更提供了一个可复制的新药设计模板。

图片

全球正遭遇众多传染性病毒的威胁,其中麻疹和尼帕病毒的影响尤为严重。不过,最近的一项研究揭示了如何有效抑制这两种病毒的RNA聚合酶复合物的活性。这一发现无疑为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带来了新的动力。

图片

病毒威胁现况

图片

麻疹病毒的传染性极强,一个患者往往能将病毒传播给12至18人。即便接种了疫苗,仍有5%的人即便接种了两剂疫苗,也不能生成足够的抗体。因此,它仍然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一个重大隐患。此外,尼帕病毒的危险性更为严重,它是一种高度致病的病原体,致死率高达70%。目前市场上尚无疫苗或治疗药物,防控工作面临极大的挑战。这两种病毒均属于非节段负链RNA病毒类别,其RNA聚合酶在复制阶段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这一步骤中的核心酶。此外,该酶也成为了研发抗病毒药物的理想靶点。

非核苷类抑制剂困境

市面上有一些非核苷类物质,例如ERDRP-0519和AS-136A,它们能够抑制麻疹病毒的聚合酶活性。然而,这些物质如何产生作用,目前仍是一个未解之谜。麻疹和尼帕等病毒对全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若我们不了解抑制剂的作用机制,那么在研发出有效的抗病毒药物过程中将会遇到重重困难,这也使得抗病毒研究变得尤为艰巨。

抑制剂关键作用

上海科技大学的研究者们通过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对RNA聚合酶的结构进行了详尽的研究,他们发现非核苷类抑制剂主要聚集在“GDN环”的周围。这一发现表明,RNA聚合酶的状态从“激活态”转变为了“休眠态”。这种转变就好比给病毒的复制过程加上了制动,有效地抑制了病毒RNA的产生。张贺桥副研究员用生动的比喻进行了解释,他指出,抑制剂就像一把锁,牢牢地锁住了齿轮,这使得病毒RNA聚合酶这个精密的“机器”无法再继续工作。

抑制两种病毒机制

研究结果揭示,尼帕病毒的聚合酶里的“GDN环”区域同样能与ERDRP-0519产生结合,并引发类似的形态转变。这一发现说明,这种非核苷类抑制剂对两种病毒的聚合酶均有效,为新型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方向。这使我们不再局限于针对单一病毒开展药物研究,而是能够探索针对两种病毒的新策略。

提供新药设计模板

上科大团队的研究成果不仅揭示了抑制剂的工作机制,而且为新药的设计提供了参考的框架。他们发现的“GDN环”周围的“口袋”区域,是药物结合的理想场所。依托这一模型,我们可以在现有的抑制剂上进行优化,或者开发全新的化合物来对抗感染。特聘教授罗杰·科恩伯格对这项研究的未来发展持乐观态度。

展望抗病毒药未来

图片

这一成就将为抗病毒药物的研究提供明确的指导方向。科研工作者有望根据这一解析,研制出既安全又有效的药物。这些药物不仅能对抗麻疹和尼帕病毒,还可能加速其他抗病毒药物的研发。这项研究有望对全球公共卫生产生正面影响。你感觉这项研究在药物开发上的实际应用还需要多长时间?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别忘了点赞和转发这篇文章。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发布规则-默认已知  |  付款方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