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论文写作上的技能不断进步,但高校在强化审查环节时,却频繁出现判断上的错误,这种情况给学生们和科研人员带来了不少麻烦。
AI检测成毕业新门槛
人工智能在撰写论文方面的技能不断增强,众多高等院校相继发布了新的规定。这些规定要求毕业论文不仅要通过查重检测,还需对AIGC的使用情况进行核查。一旦论文中AI创作的部分所占比例过高,学生可能需要重新修改论文,甚至可能面临第二次答辩。在极端情况下,这还可能对学生的毕业造成影响。这无疑给毕业生带来了额外的压力,使得毕业之路变得更加艰难。
学者论文遭遇误判
学者们经过实地考察,撰写了研究论文,却未料到检测结果显示其“AI成分”偏高。中国人民大学的一名副教授,倾注了三年的时间,深入基层,聚焦具体案例,完成了他的论文创作。然而,当他提交论文进行检测时,系统却用红色标记了“疑似AI生成”的部分。学者的辛勤付出未能得到应有的认可,这使得学术成果的认证过程增添了一层疑云。
学生检测乱象丛生
今年四月,江西一所高校的大四学生杨某,在检测平台上对论文进行了两次检测。他注意到,仅仅相隔一天,同一篇论文在该平台的AI检测率出现了显著差异。前一天的检测结果表示论文合格,但到了第二天,论文却被标注为“疑似AI生成”,AI检测率显著提高。此外,该网站的大学定制检测系统与大学生版系统之间无法实现数据共享,这就意味着学生在进行检测时必须各自承担两笔费用。
搜索全是降率经验
记者在社交网站上以“论文降低AI识别率”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了不少相关经验分享的文章。众多即将毕业的学生表示,为了降低AI的识别率,他们不惜花费数百元。来自四川某高校的蒋笑及其同学们也遭遇了检测错误的问题,为了满足学校的要求,他们想尽了各种办法,并且投入了不少资金。
技术人员解读误判
北京某智能科技企业的技术专家王志成提到,AI在检测时出现错误判断现象并不罕见。他进一步解释说,由于科研活动常常探索未知领域和收集新数据,现有模型可能尚未接触过这些数据,从而引发判断错误。即便技术不断进步,此类问题仍难以彻底根除。这也反映出,当前的检测技术仍有很大的改进余地。
教授点明标准模糊
沈阳的某位教授,毕业于清华大学,他指出,在论文查重环节,人工智能有时会做出错误的判断,这种现象并不少见。至于如何判断一篇论文是否由AI撰写,目前尚无一个明确的标准。教育主管部门尚未发布检测论文AI生成率的明确规范,而各高校在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时,都显得格外谨慎。但正因为这种标准的模糊性,师生们对此感到十分困惑。
你认为我国的高校在运用人工智能检测手段时,怎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并且确保不会对学生及科研人员造成不良影响?不妨点赞并分享你的见解,同时也欢迎你留下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