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定位
《探寻经典诗文足迹》这个节目与众不同。余冠仕,中国教育报刊社的副社长,如此评价它:它是一堂充满感染力的美育课程,让学生领略文字的魔力;它是一堂贴近实际生活的实践课程,激励学生走出书本,接触现实世界;同时,它也是一堂在探索过程中不知不觉进行思想教育的思政课程。节目的定位清晰,自问世起就具有其独特的价值。
首集体验
《忆长征》第一集在上海市丰镇中学的语文课上正式拉开帷幕。王莹老师以《七律·长征》的历史为引,引导学生参观了遵义会议会址和四渡赤水纪念馆等地。在这些历史圣地,学生们听专家讲述了长征途中的惊险事迹,仿佛置身于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他们深刻感受到了长征的艰难与荣耀,对诗篇中所表达的豪迈抱负有了更深的领悟。
《致少年》之途
在《致少年》第三集中,许雪梅老师带领同学们来到了北京圆明园。孩子们在这片历史遗迹中,体会到了昔日的辉煌与现在的荒芜。随后,在未名湖边,许老师以梁启超与北大之间的联系为例,向同学们讲述了梁启超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贡献。学生王致襄表示,他立志继承前辈的智慧,为世界和平贡献力量。
《黄河颂》探讨
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的魏澜校长与四位教师共同对《黄河颂》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从地理学的视角出发,谈到了“河源昆仑”,接着又回顾了抗日战争的历史,引导学生思考“光未然为何选择去延安”。在讨论中,学生们触及了民族精神的基石,并体会到了万里江河的源头,对祖国的山河和民族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回延安》之旅
《回延安》这一集,以《黄河颂》为线索,带我们走进延安鲁艺的旧址。姚喜双教授在这里,向我们讲述了冼星海在窑洞里创作《黄河大合唱》的传奇故事。学生们站在这里,仿佛能听到那激昂的旋律,感受到当年文艺工作者用音乐激发抗战士气的热情。这让他们对经典诗文所蕴含的时代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
节目意义
孙向彤副校长提到,该节目深入剖析了“中国精神”的深层含义,生动展现了民族与时代的风貌。黄音,作为人民教育家于漪的孙女,她表示,节目让古诗文在现代焕发出新的活力,让学生们有了深刻的体会。杨振峰副主任强调,节目秉持着培育德才兼备人才的宗旨,让学生们领略到了文字与语言的独特魅力。节目就像流动的教室,引导学生于经典书籍中探寻文化的归属。
朋友们,节目中我们领略了古诗词的独特韵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你们心中最钟爱的是哪篇古诗?不妨在评论区告诉我们,别忘了给我们点赞,并将这篇文章分享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