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日卓玛与文物相伴18个寒暑,她不懈地在文博界耕耘,她的历程不仅展现了文物修复的艰辛,而且凸显了这一职业的意义。现在,让我们跟随她的足迹,共同走进她的故事。
结缘文博
诺日卓玛与文物共度了十八个春秋,她的身上透露出文博工作者独有的谦逊气质。在敦煌这片土地上,她曾踏过滚滚黄沙,穿梭于深邃的洞窟之中,成为樊锦诗先生带领的宏大项目的成员。从扫描图像到照片的制作,再到对测绘数据的精确核对,她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历时整整九年。这段宝贵的经历,让她对这份职业的信念更加坚定。
转战成都
2016年,诺日卓玛带着孩子入学的愿望和与丈夫团聚的期盼,走进了四川省图书馆的大门,开始了她的古籍修复师生涯。从敦煌的露天洞窟到成都的室内古籍馆,她的工作场所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但对她而言,对文物修复的热爱从未改变。
修复族谱
诺日卓玛选择了省级非遗传承人袁东珏作为自己的师傅。在掌握了扎实的基本功之后,她开始投入到对清道光年间的《武攸林氏族谱》进行修复的工作中。起初,这个长期从事勘测和绘画工作的她,对于这项工作有些迟疑。但是,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她成功修复了700多页的族谱。当她完成这项工作,那种满足感让她对这份职业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大赛挑战
在全国文物行业的职业技能竞赛上,诺日卓玛选取了一幅清代的墨水绘卷,这幅画破损得相当厉害。画卷缓缓铺开,画心上的诸多问题表明,整理和修复的工作量将会非常庞大。尽管如此,她并没有沉浸在感慨中,而是迅速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
紧张赛程
大赛要求,纸张书画文物修复师需要执行众多职责。画作面临严重病害问题,诺日卓玛投入了大量的时间来绘制病害图,并且提前完成了修复方案。第一天的工作已经进展到了打胶矾水的步骤,而第二天则继续进行其他多项工序。
成果与坚守
尽管时间紧迫,画作底部的色彩还未能完全干透,这或许会对评分造成一定影响,但对于这幅破损严重的古画,诺日卓玛在短短两天内就让它重获新生。大赛落幕,她手握荣誉,却选择留在省图负一楼,与同事们一道,让一页页古籍重焕生机。
你觉得诺日卓玛在比赛中的表现怎样?快来评论区分享一下你的观点,记得点赞和转发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