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牌坊是古代对其的官称,在**平常百姓称呼它为“石牌楼”。它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有吉祥寓意的建筑,有我国独特的传统文化元素,同时是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载体。在汉朝时候石牌坊被称为“棂星门”,最开始用于祭天、祀孔。农村牌坊在明清时期修建数量逐渐增加,石牌坊图片样式也发展到了几百种,这时候景区大门也修建石牌坊,石牌坊有了美化装饰等作用。
石牌坊主题是装饰物体时表达出来的内容和形式,而世间万物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通过某种艺术处理后变成可装饰的物质。中国石牌坊浮雕吉祥纹样有传统艺术文化数千年的发展作为基础。商周时期,青铜器上出现了以饕餮纹为代表的动物纹;春秋战国时期,蟠螭纹、龙凤纹、鸟兽纹、人物纹最为流行;秦汉时期人们认为云与农牧业生产密不可分,云纹是石牌坊主要的装饰纹样;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佛教服务的莲花纹、忍冬纹、飞天纹 和缠枝纹等植物纹样成为石牌坊基本的装饰题材;隋唐及两宋时期的石牌坊雕刻吉祥纹样的题材不再以动物的纹样为主,而是以花草纹样为主、鸟禽纹样为辅的组合纹样装饰为主,这一时期最突出的装饰特点是植物纹样与祥禽瑞兽纹样等其他传统装饰纹样的组合来进行装饰。
一座牌坊位于祠堂大门口,为祠堂牌坊,仿木石材结构,柱子额枋用石材建造,四柱三间三楼,庑殿顶,飞檐翘角,楼顶覆黄色琉璃瓦,柱子涂朱红漆,额枋和雀替上布满七色彩绘图案,明间匾额上黑底金色题书“五公祠”3个大字,额枋上,明间为五朵偷心彩绘斗斗拱,次间为三朵偷心彩绘斗拱,两根中柱前,蹲立两尊左右对视、威武雄壮的石狮。整座牌坊富丽堂皇,气度不凡。
另一座牌坊是为缅怀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建造的,耸立着五公祠东侧的苏公祠中。苏东坡在62岁高龄时被流放到“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冬无炭、夏无寒泉”的瘴疠之地海南儋州。在海南他除了教当地民众酿酒和耕种外,还设堂讲学,致力于传播中原文化和儒学,使这里“书声朗朗,弦歌四起”,兴教重文蔚然成风。据史料记载,苏东坡虽然只在海南生活了三年,但对海南的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他离开不久,海南就陆续出了进士,相传都是苏东坡的弟子。苏东坡对海南文风开化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海南人民铭记于心,永世不忘,不仅在苏东坡流放的儋州建立了东坡书院;又将苏东坡当年流放海南时路过借寓的琼山府(今属海口市)的一个小庵,修建扩大成与五公祠连在一起的苏公祠,并在苏公祠内建造了一座四柱三间三楼的石牌坊,牌坊高约6米,宽约11米,为中间大两侧小3个拱门,在中间拱门上方的匾额上,黑底白字,阴刻用隶体书写的“思贤”两个大字以表达对苏东坡的深切缅怀和崇敬之情。牌坊坊身全部徐朱红油漆,3个拱门及中门上的匾额以白漆勾边,柱础饰以白漆纹道,楼顶为黑瓦,整座牌坊,造型简朴,色彩深沉厚重,反差分明,肃穆而庄重。
在我国传统的大门牌坊它是单组建筑群与城市空间的出入口,是两者之间的联系和过渡,是限定群体空间的节点在功能上不仅需要满足通行、防御功能,更具有标识及界定作用。在是否设置大门的问题上东西方历来存在分歧,因此在各种文化逐渐融合的今天,国内建筑界存在这样的状况:一方面出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内向围合”的心理,仍然在群体建筑建设中设置大门;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借鉴国外形式,不设大门而改做广场的入口形制;更有一些将大门视作建筑附属品的草草设计了事的现象存在。
然而大门是构成城市整体形象、彰显个体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看待和分析这些纷繁复杂的设计现状?如何解决存在的诸多问题?这应当引起专业设计人员和研究人员的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