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珠海市前山镇梅溪牌楼群牌楼群原址共三座牌楼,中间一座建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这一年珠海发生特大水灾,很多村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远在异国他乡的陈芳接此消息,捐赠白银三千两寄回国内,请朝廷救济灾民。光绪皇帝听到奏报后,非常感动,即赐建石牌楼一座,以示褒奖。牌楼高12米,宽12.2米,深4.0米,并赐封陈芳二品顶戴加二级花翎。左边一座牌楼建于1891年,是陈芳长孙除永安请准朝廷赐建给其父陈龙的,牌楼高10.1米,宽9米,深4.6米,单庑,四柱三间三楼,陈龙及夫人被赐封为奉政大夫和五品太宜夫人。右边一座在“文化大”中被红卫兵用耕牛和拖拉机拉倒已无法考证受赐人。据说红卫兵要拉倒另外两座牌坊时,梅溪村民都坐在牌坊下,红卫兵才罢手。

农村牌坊在当代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作用
农村牌坊文化是一个大的教育基地,同时也免费向公众开放,如何利用好村口门头石牌坊这个教育平台起到公众学习的作用,从而促进知识的丰富、文化层面的拓宽、达到教育的目的是非常值得重视的。当代新农村牌坊的建设在文化的上主要依托建筑与环境的元素,没有了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环境也就没有了乡村的概念,农村的形成离不开人,人的最重要特征就是有超乎一般动物的高度发达的思想性,这种思想的形成又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所以,一个乡镇的建设离不开文化性,而文化性的体现是多样的。针对一个乡村而言,最直观的文化体现首先是农村的建筑与环境,这给人以最初的乡村文化印象,因此,农村文化变成乡镇建设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石牌坊
广东海南样式的农村门头牌坊图片
因此,文化保卫战必须认真面对和倍加重视,作为永久性或相对持久的石牌坊雕刻艺术将成为保卫自身文化与传统的文化载体。因此,农村石牌坊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在城市文化的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核心价值作用。

湖北隆中石牌坊,隆中石牌坊是为纪念三国时诸葛亮而建,位于襄阳城西13 kn隆中山东,建于清光绪十五年( 1889年)。石构,四柱三间三楼,柱前后安抱鼓石。楼顶屋面四角微翘,正脊安吻兽。檐下施斗拱,正中额书“古隆中”三字,柱楹刻“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左匾书“宁静致远”,右匾书“淡泊明志”。背面正楼额枋上浮雕“同乐图”和“双凤逐日”图案,正中额书“三代下一人”,柱楹刻“伯仲之间见伊侣,指挥若定失肖曹"。边楼石匾上镌刻“光绪庚寅年款”及建筑人员名单。

乡村石牌坊上的雕刻图案有哪些可选呢?
乡村石牌坊雕刻十分精美细致,图案造型更是丰富多彩,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定制设计,结合乡村当地的特色或是名俗风情来雕刻建造,更能够体现出当地村子的人文情怀。石牌坊上雕刻的图案基本是立体造型,显得更加栩栩如生,精致绝伦,图案的选择和搭配大多带有吉祥祝福的寓意,如龙、凤,可以展现龙凤呈祥,鹿与福禄同音,象征着高官厚禄;雕刻鱼的图案可以设计成鲤鱼跃龙门或是年年有余;牡丹代表着富贵,莲花,表示出淤泥而不染,梅兰竹菊则是寓意高风亮节,还有狮子、麒麟、大象等等都象征着幸福、安康、如意、平安等美好吉祥的寓意,也被民间百姓所喜爱。
我们可以看出每个地区形成的造型、雕刻以及艺术风格都源于诸多因素。在我们华夏辽阔的疆土中,在我们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各地区都有这不同程度的历史文化,又有着不一的自然景观,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下长期形成各自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民间民俗以及各地区的文化特色,但是石牌楼的文化艺术也拥有了鲜明的地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