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表类牌坊
旌表:古代统治者提倡封建德行的一种方式。自秦、汉以来,历代王朝对所谓义夫、节妇、孝子、贤人、隐逸以及累世同居等大加推崇,往往由地方官申报朝廷,获准后则赐以匾额,或由官府为造石坊,以彰显其名声气节。秦始皇为巴寡妇清筑女清怀清台,可为旌表之始。此后,东汉重孝道,明清加强对妇女的束缚,大力表彰节烈,皆属旌表的范畴。《史记.货殖列传》:“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后汉书.陈纪传》:“遭父忧,每哀至,辄呕血绝气,虽衰服已除,而积毁消瘠,殆励风性。豫州刺史嘉其至行,表上尚书,图象百城,以文僖继室未三十而寡,后年至请旌。时吴文端为礼卿,谓夫人生前享一品荣封,自合嫠居,何用表宅如庶姓?”《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六回:“太爷去祭那婆娘,更兼动了公事,申请大宪,和那婆娘奏请旌表,乞恩准其建坊。”简单来说就是表彰孝子、节妇等等之类的牌坊就是旌表牌坊,比如:节孝坊、功德坊等牌坊皆是属于旌表类牌坊。

进村石门
进村石门样式的石牌坊
在我国园林着作《园冶》中曾说过“三分匠,七分主人”,可见对于一座园林、一栋建筑的形成而言,建造匠人也是占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工匠的作用又何止三分,作为一进建筑乃至整个园林的点睛之笔的砖雕门楼的建造匠人来说,主人的思想、追求、品德等等都必须借助工匠之手才能够得以展现。广东很多现存“村口石大门石牌坊”的实物,其所选用雕刻花纹、图样和常用之造型,其雕刻手法,大门门头形制都展现了其特有的地方特征,形成其特色的匠工技艺。由于广东很多农村追求牌坊的意境,也使农村石牌坊价格高了很多,一般的工匠制作不出来意境,需要级别的的雕刻工匠去制作,有意境的村门牌坊牌楼价格自然就很高。

石牌楼
湖北武汉农村石牌坊
现在所能见到的华表,主要为石质的成对位于宫门、桥头和陵墓前。华表的起源很早,汉代便有人认为它是由古时候流传的“诽谤木”演变而来的。
衡门是汉代一种门的名称。据《汉书玄成传》载:“使得自安于衡门之下”,“师古注曰,衡门,横一木于门上,贫者之居也。”所谓衡门,即在左右两根立柱上架一根或两根横梁,在立柱内侧再安门扇。这是一种很原始的做法,甲骨文的“门”字,即为双柱之间穿一横木,下有门扇。古代横、衡通,故称“衡门”。如果将这种简单衡门加高加大、或再加上屋顶,它实际上就是牌坊的雏形门,这在当时叫“乌头门”。

福建农村石牌楼、村口牌坊图片
福建农村石牌楼风水中的吉祥尺寸
明代农村牌坊发展成了三间五楼样式的三门石牌坊,牌坊牌匾可以用金漆及兽面,普通农村牌坊不许用九踩斗拱及彩色妆饰。历的村牌坊等级制度不仅对各阶层建筑的规模型制、材料构造、装饰标准等都设有严格限定。同时还专门对“石门楼’这一标示等级、地位的符号。修建的村牌坊的规模是身份的象征,在油漆旗色、铺首兽面、牌坊用材、门钉数等都作有详尽的规范。
地处西南的四川,也有建造牌坊的悠久历史和不少牌坊的遗存。就文献记载和现存牌坊数量最多的无疑是地处川1中的隆昌县。据史料记载,隆昌县境内,原有明清时期石牌坊共69座,历经几百年风雨沧桑、天灾人祸,大多已被毁。所幸的是,在县城南的古驿道上现在还遗存着17座牌坊。这些牌坊分别建造于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至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的49年间,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个朝代。被毁和现存的牌坊无论在数量规模还是门类种类上,与其它省份相比,在全国也算是名列前茅了。就其建造工艺、造型风格、雕刻水平和文化内涵的丰富性以及保存完好性来看,也不逊色于一些着名的牌坊,其享有“石牌坊之乡”的美誉,应该说是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