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珠海市前山镇梅溪牌楼群牌楼群原址共三座牌楼,中间一座建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这一年珠海发生特大水灾,很多村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远在异国他乡的陈芳接此消息,捐赠白银三千两寄回国内,请朝廷救济灾民。光绪皇帝听到奏报后,非常感动,即赐建石牌楼一座,以示褒奖。牌楼高12米,宽12.2米,深4.0米,并赐封陈芳二品顶戴加二级花翎。左边一座牌楼建于1891年,是陈芳长孙除永安请准朝廷赐建给其父陈龙的,牌楼高10.1米,宽9米,深4.6米,单庑,四柱三间三楼,陈龙及夫人被赐封为奉政大夫和五品太宜夫人。右边一座在“文化大”中被红卫兵用耕牛和拖拉机拉倒已无法考证受赐人。据说红卫兵要拉倒另外两座牌坊时,梅溪村民都坐在牌坊下,红卫兵才罢手。

改里为坊是北魏以后的事。《魏书。世宗本纪》有“景明二年(501年)九月丁西,发畿内夫五万人,筑京师三百二十三坊”的记载,说明此时已改称坊;但到隋开皇(581-600年)中,京都诸坊又改称里;再至唐武德七年(624年),又下令将邑中之里改称为坊”。名称改来改去,作为聚居基本单位的内容并没有改变,只是反映了当时世多战乱,户口流失,或假慕沙门、或阴附豪强以逃避调役,所以统治者要对其重组以加强管理,在改朝换代时换一换名称。这样改的次数多了,里、坊经常混用或干脆称为里坊。坊门演变成牌坊,是唐以后的事。由于商业与手工业日益发展,城市人口密集,城市的生活起了很大的变化,宵禁制度已不适应城市生活的需要,随着宵禁制度的取消,坊墙及坊门均失去了原有的使用功能,封闭的里坊制遂过渡为开放的坊巷制;宋朝、经济、文化中心的南迁,离开了一马平川的黄河流域(产生棋盘格式里坊制的地理环境),到了水网纵横的江南,也是促成里坊制向坊巷制转变的一个原因。坊巷制即仍保持坊的编民制的行政组织,但民宅均沿街巷布置,直接向街巷开门,在街头、巷口树一个类似坊门但无门扇的标志,其上悬挂坊名的匾牌-牌坊从此产生。自从改为坊巷制以后,坊的围墙取消了坊,仅仅是一种行政区划,能够体现坊的只有坊的标志牌坊而已,牌坊与坊似乎已成为一体,所以干脆把牌坊称作坊。

村门牌坊
农村石牌楼石牌坊图片样式
乌头门的形成有二:一是由衡门发展而来;二是由华表演变而来。《史记)有“正门阙阅一丈二尺,二柱相去一丈,柱端安瓦简,墨染,号乌头染”的记述。这种柱子伸出并染成乌头的门,即后世载入宋《营造法式》的乌头门。宋《营造法式)载:乌头门“其名有三,一曰乌头大门,二曰表揭,三曰阙门,今呼为棂星门”。

我们长城石雕吸取了这座石牌坊的风格,制作的陕西西安新农村石牌坊气势十分雄伟。斗拱出檐,雄伟宏丽。恢弘的石瓦,坚固结实梁柱,前檐各扇门窗精致的石质雕刻,所雕神龙善兽,千姿百态,栩栩如生,雕刻技术极为精妙,很好的展现农村牌坊高超的建筑艺术。
西安农村单门牌坊
大理石牌坊楼的用处比较多,不管设立在哪里都能够提升整体的环境外观和形象,更是象征着美好与祝福,一座石牌楼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与石雕艺术的传承,是一件值得细细品味的艺术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