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规避风险和降低进入成本,跨国公司往往选择中国公司作为其品牌代理机构,进行早期市场培育和拓展,变相转移经营成本。 损失。
近一三年,随着中国市场成熟度的提高,各大跨国公司加速推进以中国为核心(或重要组成部分)的全球战略,导致与中国市场相关的“分手”事件频频发生。代理商。 中国企业正在“代理”问题上经受考验。
2010年7月,对于北京科派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派公司”)总裁赵云虎来说,除了严寒,也是他不得不做出艰难抉择的时候.
根据SK集团旗下SKN去年5月20日发来的函件,科派与SKN签订的自2005年起为期8年的代理合同将于7月1日起失效。”SKN给出的理由是公司要实施SK集团的全球战略。但这对科派来说意味着巨大的损失。” 让赵云虎郁闷的是,对于他们这样的品牌代理来说,这几年属于勤奋耕耘的时期。 无论是从市场运作、公共关系、舆论宣传,还是全方位的市场投入,代理商都需要突破重重阻碍,付出巨大的代价。 只有到了后期,他们才会逐渐恢复投资并赚取收益,“SKN突然解约,无疑会导致科派的初期投资难以收回。”
对于SKN近乎“无理”的要求,赵云虎分别于6月8日和6月18日责令SKN掌门人CKLEE和SK社长崔泰元,要求对方继续履行代理合同,并要求SK集团调查SKN与科派合作事实并进行了干预,但没有收到回复。
6月30日,感到“委屈”的科派决定拿起法律设备,将SKN告上法庭。
“分手门”背后的利益争夺
“在目前的案件中,我们没有提出具体的赔偿数额,只是要求对方继续履行协议。如果对方一意孤行,我们不排除进一步提起巨额索赔诉讼的可能性。” ” 赵云虎表示,继续履行协议只是问题的一方面,“此前,SKN恶意阻挠协议履行的行为已经最大限度地考验了中国代理商的容忍度,推动了双方的合作。到了分裂的边缘。”
业内人士邱华(化名)表示,“恶意阻挠协议执行只是代理合同终止的前奏,跨国公司与代理之间的利益争夺已经拉开序幕。”
事情还得从2005年说起。一开始,科派代理的是SKN旗下的男装品牌“KANGJINYOUNG”,该品牌现在是美国SK集团的子公司。 双方签署了为期8年的协议。 在科派苦心经营的过程中,双方的合作出现了不和谐的诱因。
“根据双方签订的代理合同,作为代理人,科派公司需要在5年内开设50家门店,但从双方合作期开始,SK集团旗下SKN与品牌方OBZEE当时一共否决了43次,派公司的开店计划,或迟迟不做决定,或故意拒绝,导致科派公司表面违约,背地里竞相竞争和我们这样的代理商一起赚钱。” 赵云虎说道。
“一个典型的案例发生在2008年,科派申请在香港顶级超市‘威尼斯’开店,获得OBZEE批准后,科派向超市支付了28万人民币作为订金。此时,SKN刚刚收购了OBZEE。、在SKN的带领下,对方以科派家装方案初审为由拖延三个月,最终不仅科派建店被否决,其前期投入的28亿元押金也被拒。白白浪费了,超市延迟开店3个月,我们要赔80亿元,还要面临赔偿官司。
赵云虎列举了SKN自2007年10月以来的不合作表现:持续无法保证货源; 未按照双方的约定和合作惯例,拒绝退回有瑕疵和瑕疵的商品; 故意滞后供应,造成市场货源不足等情况。 “SKN从2008年至今仍未提供品牌扩张所需的授权证书,科派只能依靠自身的信誉和美誉度与商超合作,减少大量成本投入。”
合作虽然充满坎坷,但科派灵活的市场策略,将在5年内将“KANGJINYOUNG”打造成可与CHLOE、MARNI等国际顶级品牌抗衡的品牌,成为东方中档男装的代表。 “对方突然解约,大概是看到‘摘桃子’的时机已经成熟,但这对‘种桃子’的人来说太不公平了。” 赵云虎说道。
或者说,这是知名品牌进入中国市场最常见的方式。 世界知名内衣品牌罗贝拉亚太区首席主管安德莉亚称,罗贝拉的市场策略是,“在品牌刚刚进入中国市场后,短期内,让熟悉的中国本土经销商市场先去一线城市试水,待市场初步开放后,逐步收回经销权,再让经销商到二五线城市去开拓新市场。”
在跨国公司的强力挤压下,这就是中国代理商的典型命运。 赵云虎和他的科派公司并不是“分手门”的第一批受害者。 此前奢侈品中国代理,积家宣布撤回天津国瑞银钟表有限公司的代理权,历峰集团也陆续撤回其在登喜路、Chlo等的代理权。 去年7月1日,位于北京锦江帝盛大厦的PoloRalphLauren分店也宣布由PoloRalphLauren接管,代理商帝盛也被搁置一旁。
“很多代理商为了依靠国际品牌生存,不得不做出妥协,而科派公司只是一个被迫打官司的案例。” 秋华对记者评价道。
“违约”弱势代理商难保
赵云虎表示,“如果SKN继续履行协议,科派可以在后续三年协议结束后,将KANGJINYOUNG的客户、市场、门店完全交给SKN。” 这似乎适合 SKN。 好处多多,但是SKN为什么突然解约呢? 它所谓的全球战略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
对于科派来说,既然对方在之前的协议执行过程中已经违约,为什么在对方决定解约的时候,自己又拿起了法律设备呢? 众所周知奢侈品中国代理,我国民法赋予协议当事人不易抗辩和首次履行抗辩等权利。 当对方恶意阻挠协议执行时,科派具有法律优势。
但为什么在被迫提起诉讼时,只要求继续履行,而没有要求对方违约赔偿(我国民法和协议法均规定违约赔偿可以在继续执行时要求)?
对此,在奢侈品行业服务多年的安翔律师(化名)向记者道出了背后的秘密,“上述种种问题,都源于一个最根本的事实:消费者的弱势地位。中国特工。”
安翔说,“由于中国消费者对奢侈品牌的盲目消费和代理行业公司的恶性竞争,跨国公司的品牌公司在全球任何其他市场都获得了优势。”
一方面,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据报道,到2015年左右,中国市场的奢侈品销售额将占到全球总销售额的29%。 不少奢侈品集团公司在其他市场销售收入增长的情况下,在中国市场取得了“稳”“强”的发展。
“另一方面,在上述背景下,国内大量的奢侈品牌代理商需要通过重磅PK才能拿下代理权,这直接导致了代理商在初始代理合同中存在权力硬伤,比如,你不是要签分手条款,好吧,那我换别的机构。” 彭泽告诉记者。
“违约条款是被违约公司获得索赔的直接依据,对协议双方具有重要意义。没有违约条款,公司需要更多的证据来证明其因违约而造成的损失。另一方违约。”
安翔认为,以科派公司为例,尽管公司前期投入较大,但为了证明亏损,公司必须对未来两年的市场营业收入做出合理预测。年,它必须用证据来证明这个预测的有效性。 合理,显然,是相当困难的,而这往往是跨国公司所期望的。
随着奢侈品“分手门”事件的频发,或许是时候思考对策了。
“行业商会可以对跨国品牌进行信用评级,引导中国消费者消费,从而严厉打击恶意毁约的企业。” 彭泽建议道。
毕竟,在“代理人”雷区的考验下,中国企业要想在商战中善用法律,还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