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远来看,仅仅生产优质产品和机械装备是远远不够的。今天发展工业的准则是:数字化一切可数字化之物,并由此开辟新的价值创造模式。为此,我们用“工业4.0”的概念来描绘这一愿景。“工业4.0”的核心是工业流程的实时联网,使人们可以批量生产的产品价格购买到私人定制产品。这在各行各业都有实现的可能。目前体育用品制造商阿迪达斯只能批量生产跑鞋,但未来则是顾客在店里量好尺寸,“快速工厂”收到数据后当场生产出一双合脚的跑鞋。跑鞋内置的传感器还能采集跑步数据并反馈,以供改进生产。
“智能服务”是指以用户个人惯和喜好为导向的经济模式。例如,年轻人不再非要买车了,而是使用“分享式租车”服务,或参照手机软件提供的公交方式出行。工业领域的未来也属于这种打包式服务,用于生产的机械可以作为一种“服务”按需求提供,并按实际使用时间付费。
德*“竞争前”合作战略
在德*,像“快速工厂”这样的“灯塔式”项目是在工业界和科学界的通力合作下建立的,并得到联邦政府“自动化”科研项目的支持,其目标是促成大企业、中小企业和科学界实现“竞争前”合作。
德*的优势在于的产品、机械制造以及商务IT,但在面向私人客户的娱乐电子产品、信息技术产品和网络经济领域则存在不足。“工业4.0”和“智能服务”提供了强化这些领域的机遇,也使大型互联网企业向传统经济领域延伸。
为了不掉队,德*企业必须坚决实行数字化。“鸵鸟战术”不是办法。“工业4.0”和“智能服务”在德*和全世界都需要在数字化生态系统中寻求新的合作。我们欢迎“竞争前”合作。
中德均具备先决条件
在,人们也十分清楚这种思维转换的重要性。在历经多年快速增长后,资源密集型生产已经接近极限。通过互联网和用户导向型服务,经济可以从追求数量转变为追求质量、节约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因资源消耗量低,数字化经济可谓正合时宜。目前,已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这一战略将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物联网等结合在一起,从而促进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无论是“工业4.0”还是“互联网+”,其本质都是智能工厂、机械联网和个性化打包式生产服务,基础是企业和用户数据,并通过专业化分析程序实时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
行业界限越来越模糊
从中长期来看,制造业、服务业以及IT和互联网行业的界限将慢慢消失。中德两*的制造业企业都面临着新的竞争者。互联网巨头正在自己生产汽车,提供恒温器和智能家居技术,并迈入机器人领域。因此,制造商和服务供应商也在向“智能服务”领域迈进。德*汽车制造商收购诺基亚子公司旗下提供电子地图服务的子公司HERE,就是一个现实例子。博世、西门子等企业早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大举投资产品数字化。而那些故步自封的细分市场领军企业,则有落入第二梯队的风险。
利益相同且各有所长
“工业4.0”和“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和具体实践,给中德两*提供了密切合作的机会。在2015年德*汉诺威通信和信息技术博览会(CeBIT)上,600家企业参展的规模,无人能望其项背。德*总理默克尔在展会开幕式上指出,中德两*企业在数字经济领域各有所长,这正好为合作提供了机会。2014年,两*就数字化领域开展的紧密合作首次达成一致。今年7月,中德签署了关于“智能制造”合作的备忘录。
可以说,是德*在“工业4.0”发展道路上强有力的创新合作伙伴。在“工业4.0”专利申报领域,已经在世界位居前列。华为、中兴、阿里巴巴等IT和互联网企业在世界上亦举足轻重。不过,需要明确的一点是,企业和创业者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工业4.0”只能在开放的市场和数字生态系统中成长。没有开放的全球标准,“工业4.0”和“互联网+”只会是个*别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