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文物保存着过去的印记,江苏收藏的这11件禁止出境的文物更是其中的珍品,它们所蕴含的情节和意义让人感到非常震撼。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
这件文物是现存的六朝人物画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作品,它透露出墓主追求无拘无束的愿望,也反映出当时儒学和道家观念相互渗透的社会风貌,它见证了中国人物画从强调道德说教转变为注重个人情感的转折点,被称作“中国文人画的发端”,如此小的画像砖,竟然蕴含着如此重要的历史信息。
它既是文化瑰宝,也是探究六朝思想历史的关键物件。借助它,可以推想当时读书人的日常情形和理想境界,体会那个时代与众不同的文化气息。
王齐翰《勘书图》卷
这幅作品辗转过程相当不易。它最早由南唐后主李煜留在皇宫里,后来到了北宋时期,先是被王诜得到,接着又进了北宋皇宫的藏品库,宋徽宗还为它写了“王齐翰妙笔”的题字。北宋覆灭之后,这件作品流落到了百姓手中,到了清末,被端方购得。之后,美国收藏家福开森买了下来,又把它捐给了金陵大学,作品最终回到了国内。
它的所有过往都记录了时代的演变,从皇宫到寻常百姓家,后来到了国外,最后又回到了家乡。这些过程中既有文化的延续,也有岁月的磨砺,让人不由得感叹物品经历的起起伏伏。
三国青釉褐彩羽人纹双系壶
这项釉下彩绘工艺的发现意义重大,打破了“唐代才有釉下彩”的旧观念,把中国釉下彩瓷器的历史往前推了将近五百年。它通过“瓷器上的绘画”重现了1800年前长江一带的社会信仰和审美习惯,是六朝时期文化多元融合的证明。
这个微型的茶壶,却刷新了陶瓷领域的记录,使我们对古代制瓷技术产生了全新的理解。它就像一个历史的容器,凝聚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印记,供后人去探索。
西晋青釉神兽尊
出土文物表明,墓主为周处之父周舫。这件器物出自西晋,是南方越窑青瓷的代表作,展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也反映了动荡年代人们祈求平安的愿望。
那个时期局势不稳,一个青瓷神兽尊承载了大众对幸福生活的期盼。这件器物的样子和制作技巧展现了那个时代精湛的制瓷技艺,它也反映了西晋文化的特点。
唐代长沙窑青釉褐绿彩双系罐
1998年,印尼“黑石号”沉船打捞出了许多长沙窑的瓷器,这表明唐代长沙窑的瓷器借助海上丝绸之路销往海外,这个罐子就是有力的证明,它记录了古代中国和世界之间的商品交换。
这个瓶子远渡重洋,在异国他乡被重新发现,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它让我们了解到古时中国的开放胸怀和包容精神,也让我们认识到它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角色。
五代越窑秘色瓷莲花式托盏
秘色瓷现存的例子不多,仅有不到一百件,这件托盏是唯一保存完好且成套的莲花造型器皿,被誉为“青瓷中的顶尖之作”。它出自五代时期吴越国皇室专用的御瓷,充分展现了尊贵与雅致的风范。
它让我们体会到五代时候皇宫的富丽堂皇,以及当时精湛的制瓷水平。各个部分都透露出匠人的心思,好像在讲述那个时代的鼎盛。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
这件梅瓶出自14世纪中叶的景德镇窑,采用进口钴料“苏麻离青”绘制,器物上描绘了历史故事。国内现存的元代青花瓷器不过一百多件,其中以人物故事为题材的不足十件,全球范围内同种题材的元青花梅瓶仅剩下三件。这件梅瓶堪称元代景德镇窑的顶尖作品,被称作“瓷器的王者”。
这件物品非常难得,每一道笔触都记录着过往的片段。它的意义不仅体现在画技,还在于它所包含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信息。
元蓝釉白龙纹梅瓶
现世仅存三件元代蓝釉白龙纹梅瓶,扬州藏有的这件是体积最大、状况最好的一件,被视作“罕见藏品中的佼佼者”。它的蓝色釉面和白龙纹饰互相映衬,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艺术风采。
它安放在博物馆之中,透着难以言喻的韵味。每当望见它,总会令人赞叹先辈们的巧思和艺术造诣。
北宋真珠舍利宝幢
这件宝幢是宋代佛教仪式的实物证据,体现了吴地匠人的高超技艺。它上面的复杂工艺和精妙构思,展现了北宋江南地区“各行各业争相展现技艺”的文化繁荣,被称作“中国舍利供奉技艺的顶峰”。
它好像是一个文化宝库,里面的每一处细节都制作得非常巧妙。我们从中感受到了宋代佛教发展的兴盛,也体会到了匠人们对于技艺的热忱和专注。
这些来自江苏的国宝级藏品,件件都具备独一无二的珍贵性。哪个藏品的来历最让你感动?赶紧在留言区说说你的看法,同时记得给这篇文章点赞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