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夜幕下的哈尔滨:经典不朽,王刚讲述创作背后的故事

2025-08-28 10:101770貔貅贸易网hh132

全国108家电台播放,有3亿人收听,《夜幕下的哈尔滨》成为很多人的共同回忆,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请听“讲故事的人”王刚为我们讲解。

经典再现

_黎明的哈尔滨_黎明前哈尔滨

二零二五年,七十高龄的王刚受聘为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录制解说。他深沉浑浊的声音在演出场所播放,立刻让场内听众穿越回“信念像灯塔照亮黑夜”的那个时期。当年广播这部作品时的轰动情景好像就在眼前,现在重新出声演绎,岁月仿佛倒退,经典作品又焕发出新的光彩。

黎明前哈尔滨_黎明的哈尔滨_

创作起源

春风文艺出版社计划推出《夜幕下的哈尔滨》,同时安排在广播电台播放节目。期限非常紧张,仅剩四天就要开播。“当年的春天,仿佛被日本侵略者阻拦,迟迟未能到来……”作品开篇便明确点出当时的时间、地点及社会状况,王刚对此表示高度赞赏。

创作准备

王刚回想起,他连续通读超过七十万字的著作,仔细分析了其中的角色关系、故事发展以及两条主要的故事脉络。他决定重点保留哈尔滨地区反抗日本侵略的情节,而将东北抗日联军的经历简化处理。为了使书中的描述更加生动形象,他付出了很多努力,在遇到地方戏曲的部分时,还特地向经验丰富的表演者求教。

艺术评价

刘宝祥评价王刚,借鉴了传统评书的表现方式,贴合了国内听众的欣赏偏好,同时维持了原著的文学价值,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让不同文化层次的观众都能接受。陈玙特意前往沈阳拜会王刚,十分兴奋地表示,在火车上和轮船上都能频繁听到这部小说的播讲。

影视创新

1984年12月31日,中央电视台在元旦期间播放了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代替了通常的文艺晚会,全国观众对此反响热烈。该剧有新颖的情节设计,使其与众不同,也让观众有机会见到王刚,从只听过声音到亲眼见到本人,他因此成为大家心目中一个不可替代的形象。

魅力根源

王刚认为,这部作品的吸引力来自几个方面,首先它的历史依据比较扎实,其次题材角度很特别,再次人物形象很生动,还有情节发展比较曲折,并且艺术手法也有新意。以往的抗日战争题材多描写农村或县城,而这回首次把目光投向了大城市哈尔滨。书中描绘的哈尔滨景象和错综环境,让人们更清楚当时斗争的复杂性,也感受到了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你感觉《夜幕下的哈尔滨》哪个地方最让你着迷?请在评论区告诉大家,同时记得给这篇文章点赞和转发。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