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现状的惊喜变化
近期,癌症状况有所改善。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恶性肿瘤的年死亡率逐年降低,平均每年降幅达1.3%。较之十年前,恶性肿瘤的生存率整体提升了约10个百分点。这些变化反映出我们在癌症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癌症不再是不可治愈的绝症。
过去,癌症患者一旦确诊,生命往往不长。然而,如今治疗手段和医疗环境都有了显著提升。许多患者即便患上肿瘤,仍能维持正常生活。他们的生活品质和预期寿命都有了显著提高,这无疑为众多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
癌细胞的产生根源
王霞是江苏省第二中医院肿瘤科副主任中医师,她指出,癌细胞的出现源于基因的“程序错误”。通常,人体每日会生成约3000个异常细胞。然而,免疫系统如同“安保部队”,能迅速将这些细胞消除。
如果关键的基因,比如TP53和BRCA1,出现了变异并且无法被修复,那么癌症就有可能产生。这种情况就像人体的“监控机制”出了问题,给了癌细胞可乘之机,进而影响了人的健康。
危险因子三巨头之首
首个风险因素与烟草的化学成分有关。这种植物含有超过七千种化学物质,其中不少对健康有害,可能导致癌症。比如,这些物质与肺癌、口腔癌、食管癌等多种癌症紧密相连。此外,黄曲霉毒素在变质的食品中较为常见,其毒性极强;而烧烤过程中产生的苯并芘,也是一种已知的致癌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在生活中很常见,但若长期接触,可能会提升患癌的风险。
物理因素构成第二个风险,紫外线和电离辐射是其中的关键。紫外线照射时间过长,会增加皮肤癌等疾病的风险。电离辐射同样不可小觑,比如频繁的CT检查可能导致辐射吸收过量。放射科医生等特定职业人员,长期接触电离辐射,癌症风险会相应上升。所以,面对这些物理因素,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护手段。
生物因素构成第三种潜在威胁,诸如HPV病毒与宫颈癌存在关联,EB病毒与鼻咽癌相联系,而幽门螺杆菌可能提升胃癌的患病风险。这些病原体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不易被发现,有的通过亲密接触传播,有的可能通过饮食等途径感染。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警惕,预防感染。
一级预防要点
关键在于调整那些可变动的因素,首要步骤是避开可能引发癌症的物品。比如,戒烟或是远离二手烟,能有效减少得癌的可能性;酒精已被证实为致癌物质,若长期过量饮用,将提升患肝癌、乳腺癌等癌症的几率。此外,要尽量避免与周围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接触,比如空气中的污染物和工业用的化学药品。这可以通过配备防护装备或者实施相关政策来降低接触的可能性。
我们必须关注饮食的合理性和体重的控制。要确保食物种类丰富,多吃全谷物、蔬菜、水果和豆类,同时减少红肉和加工肉制品的摄入量。保持适宜的体重非常重要,因为肥胖与多种癌症有紧密联系。通过均衡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我们可以保持健康的体重。此外,别忘了接种对应的疫苗,HPV疫苗能显著降低宫颈癌的风险,乙肝疫苗则对预防肝癌有积极作用。
二级预防注重早期诊断。针对不同癌症,检测方法各异。以肺癌为例,吸烟者从50岁开始应进行低剂量螺旋CT扫描。40岁以上的人,为预防胃肠癌,应定期做胃肠镜检查。至于乳腺癌,40岁后需进行超声波和钼靶检查。这些早期的检测方法使我们能够在癌症初期就察觉到异常,这样我们就能迅速进行治疗,显著提升了治愈的成功率。
规范治疗被划分为三级预防的范畴。目前,多学科会诊模式(MDT)已显著增强了癌症的治疗效果。依托精准医疗的助力,肺癌等靶向治疗的成功率能高达80%。这种多学科共同协作的治疗模式,使得患者能够获得更为全面和专业的治疗计划。
戳破癌症传言
王霞提醒大家,对待癌症的传闻要持谨慎态度。有人觉得化疗很痛苦,但新型止吐药和升白针已大幅减少副作用。素食不能饿死癌细胞,营养不良还可能影响治疗效果。肿瘤标志物上升不一定代表癌症,炎症、怀孕等情况也可能导致其上升。癌症不会传染,但某些致癌病毒却能传播。
乐观心态的重要性
癌症患者特别需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医生曾经提到,“心理治疗是抗击癌症的极好手段”。这样的心态能增强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并且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配合治疗。许多临床案例显示,心态积极的患者康复几率通常更高,寿命也相对更长。你有没有遇到过乐观心态帮助患者战胜癌症的事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别忘了点赞和转发这篇文章。